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未来分析以及中国经济走势

二手挖掘机价格徐工集团成立于1989年3月,成立十九年来始终保持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排头兵的地位,目前位居世界工程机械行业第16位,中国500强企业第191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96位,是中国工程机械产品品种和系列最齐全、最具竞争力和最具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徐工”是行业首个“中国驰名商标”。

徐工集团年营业收入由成立时的3.86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突破300亿元,年实现利税20亿元,年出口创汇突破5亿美元,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均位居首位。 徐工集团主要产品有:工程起重机械、筑路机械、路面及养护机械、压实机械、铲土运输机械、高空消防设备、特种专用车辆、工程机械专用底盘等系列工程机械主机和驱动桥、回转支承、液压件等基础零部件产品,大多数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内第一位。其中70%的产品为国内领先水平,20%的产品达到国际当代先进水平。

二手挖掘机,二手小松挖掘机

徐工集团秉承“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的核心价值观和“严格、踏实、上进、创新”的企业精神,建立了以国家级技术中心为核心的研发体系,徐工技术中心在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名列全国第15位。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近百个国外徐工代理商为全球用户提供全方位营销服务。

徐工集团目前位居中国500强企业第191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96位,江苏省装备制造业十强第1位,已连续十九年保持了工程机械行业排头兵的地位。近年来企业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两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徐工”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和“全国300家重点保护品牌”,徐工集团在 2007年被评为“中国20家最具影响力企业”,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荣誉称号。

徐工集团的企业愿景是成为一个极具国际竞争力、让国人为之骄傲的世界级企业。徐工集团的战略目标是到2010年要实现营业收入500亿元,进入工程机械跨国公司前10名;到2015年要实现营业收入1000亿元,进入世界工程机械行业前5名。

目前,徐工集团旗下拥有7家控股子公司,包括徐州重型机械、徐工液压件公司、徐工特种工程机械公司、徐工随车起重机公司、徐工科技、徐州工程机械进出口公司和徐工筑路机械公司。还有两家全资子公司--徐工桥箱公司与回转支承公司。其中,以徐州重机的资产质量与盈利能力最高。

徐工集团的创新发展

徐工集团是一个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诞生并发展壮大起来的企业集团,通过不断地坚持改革和创新,企业取得了快速、协调发展。尤其近年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做优做强这一目标,取得了让领导赞誉、让职工振奋、让社会敬佩的突出业绩,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最具竞争力和最具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为中国工程机械的发展壮大和走向世界,为振兴中国装备制造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坚持以工程机械为核心的发展战略,经营规模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是一个没有任何进入壁垒、完全开放的行业,也是一个竞争空前激烈的行业,全国共2000多家企业参与其中。尤其是近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合资、独资企业形成强大的竞争力,民营、改制企业也迅猛发展,而且都以赶超徐工为目标,市场竞争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入,国内工程机械市场产品同质化、无序竞争的局面也日趋严重。

徐工集团自1989年成立至今,进行了两次大的发展思路调整,也历经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

第一次是从1989年到1998年。重点是集团化发展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成了集团公司(三大主机厂和一个研究所合并)的实体化运作,实现了全集团发展规划、生产经营、制造资源、人事管理等的集中统一,完成了徐州工程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上市和将集团整体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徐工企业群体的聚合使经营规模得到快速发展,由成立时的3.8亿元,发展到1998年的37亿元。

第二次是从1999年开始,在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民的带领下,徐工经营层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认识到中国的工程机械市场不会再是一个求量不求质、无限扩张的市场,已进入一个关键转折阶段,将会从产品规模的初级竞争走向品牌和品质的高级竞争,仅靠规模化发展难以实现企业竞争力的突破和提升。为此企业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全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和振兴苏北老工业基地的统一要求,按照徐州市建设工程机械及特种车辆产业化基地和打造“中国工程机械第一城”的部署,及时制定了转变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从过去靠规模、靠速度来生存发展,转变到靠技术、靠品质、靠精细管理来拓展徐工新的发展之路的经营思路,积极推行“三高一大”即大力发展高端、高科技、高附加值和大吨位的产品,国内和国际市场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拓。2003年,徐工集团实现了营业收入、工业销售收入双超百亿,分别达到150.91亿元和122.34亿元,率先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和苏北地区首家超百亿元的大集团。

由于核心能力的提升,尽管2004年国家又一次进行宏观调控,但徐工集团经营班子在市场竞争的跌宕起伏中,主动去适应、去变革、去创新,从市场变化调整中分析机遇、把握机遇,保持了徐工集团不可阻挡的发展强势,集团的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连年跨上新台阶。从1989年成立时的3.3亿元规模到2003年超过 100亿元,徐工集团用了14年;由百亿到200亿的跨越,用了三年的时间,并且这三年中还经历了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场的低谷调整期;而由200亿跨越300亿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历经19年的发展,徐工经营规模已经裂变了100倍。

徐工2007年取得了综合经济效益最好、经济运行质量最高的优异成绩,公司综合效益指数2007年达到239%,比上年提高了61个百分点。公司实现利税从2003年的6.27亿元到2007年突破20亿元,对社会的贡献度大幅提高。

这表明近年来徐工通过大力转变经营理念和发展方式,全面推进差异化战略收到了明显成效,表明徐工经营层对宏观形势把握和控制全局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公司在速度、质量、效益三方面协调发展的能力正在加快形成,在国内行业排头兵的地位更加巩固。

二、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大幅提升,自主技术创新成效显著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面对工程机械行业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徐工领导班子始终认为,企业间的竞争就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核心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也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如果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在关键技术上受制于人,就难以支撑企业未来发展。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制造到创新改变,已经成为企业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近年来,徐工以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为目标,避免国内一些企业中存在的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只注重跟踪仿制而不愿自主创新的思想,不断增强主体意识,将自主创新的精神扎根于思想深处,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徐工不断完善国家级技术中心建设,加快建设集团技术创新体系,集团技术中心在437家国家级技术中心评价中列第15位,居行业和江苏省首位。公司成立了国内同行业第一家博士后工作站,先后有8位博士后进站工作,研制出多项国内领先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成果。公司重点投资建设了国内机械行业首个企业试验研究中心,成为企业内重要的试验、研发平台。强化了科技带头人的作用,聘任了首批40位技术专家, 2000多名科技人才工作在科研岗位。

徐工有七项成果获得了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自主研发的RP1250沥青混凝土摊铺机、QAY25全地面起重机、全地面起重机产业核心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等三个项目等先后荣获国家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通过实施国家863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项目,开发的新品智能化程度大幅提高。今年徐工的大型移动式起重机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又被列入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00吨全地面汽车起重机、450吨履带起重机、68米高空平台消防车、XS81全液压单钢轮振动压路机、LW640G装载机、80G装载机、XR250旋挖钻机、QJ16L桥梁检测车、XT870挖掘装载机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产品处于行业领先水平。2003年至今,公司累计获得授权产品专利262项,集团所有主机企业均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每年都占到总收入的50%以上,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目前徐工产品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当代先进水平,成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品种最多、系列最齐全、最具规模优势和整体竞争力的企业。徐工主要产品涵盖了工程起重机械、筑路机械、路面及养护机械、压实机械、铲土运输机械、混凝土机械、高空消防设备、建筑机械、特种专用车辆、工程机械专用底盘和驱动桥、回转支承、液压件等系列产品。公司主导产品汽车起重机、压路机、摊铺机、高空消防车、平地机、小型装载机、随车起重机、桥梁检测作业车和液压件、回转支承、驱动桥等基础零部件市场占有率均名列国内首位。徐工成为行业首个“中国驰名商标”,徐工装载机获得“中国名牌”称号。

三、管理创新、机制创新不断深化,企业焕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及由此而带来的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徐工经营层认识到,从根本上改变经营方式,实施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是改变现状寻求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是既保证企业持续高效运行又获得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徐工集团作为国家首批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和120家试点企业集团,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改革改制工作。按照以工程机械和专用车辆为核心的发展要求,通过坚持不懈地改革改制等多种方式,精主干、剥辅助,聚主业、去枝杈,转机制、增活力,强化精益管理,摒弃粗放经营。近几年,徐工已完成56家中小企业的改革改制,涉及资产近20亿,人员近9000人,另外注销了100多家“三无”小公司,使工程机械和专用车辆的核心业务得到明显的强化和提升。在内部管理上通过引进国际著名管理咨询公司,对公司的管理体系进行了重构和优化,使企业更加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同时,在公司内部深入推进用工、人事和工资三项制度改革,从集团总部公开竞聘副总经理、各部部长开始,到各分子公司管理岗位、关键岗位、操作岗位,全部实行了公开招聘制、竞争上岗制,建立了人员流动机制。通过实施经营者年薪制和岗位技能工资制等多种灵活有效的工资制,分配制度向关键岗位、关键人员倾斜,进一步建立了充满活力、适应市场竞争的内部机制。

徐工按照市场与价值链要求进行企业结构重组流程再造,按照管理重心下移的要求加强基础管理建设,按照简便程序、提高效率的要求,推行精细化管理。对下属企业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提出了“建世界级企业,铸世界级品质”的要求,使重型机械公司已连续多年实现大发展、上台阶,2007年又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增长了69%。重型机械公司规模过百亿,产量超万台,成为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单个企业的领跑者。

按照“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要求,在广泛吸收学习世界先进管理理论与管理经验,依靠集团整体资源平台,对下属上市公司徐工科技股份公司进行了整合再造,实施“瘦身轻装一体化”运作,将其整合成一个适宜其更快速发展的平台。公司重组设立了随车起重机公司、特种工程机械公司、筑路机械有限公司,对液压件公司进行了重组改造。徐工还先后与美、德等国跨国公司合作成立了12家合资企业。

近几年徐工业务集中,不仅关注制造能力的提高,更加关注制造工艺水平的提升,投资项目更具前瞻性,投资项目实施快,进度快,效能高。近年来,徐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近20亿元,是成立以来投资强度最大的时期。尤其去年以来,下属企业徐工重型机械公司在前几年累计技改投资5个多亿的基础上,为保证连续快速发展和水平提升,去年又投资近2.1亿用于四大产业规模化技术改造,不仅让中小吨位产能得以释放,而且更好地满足了市场对大吨位资源的紧张需求,同时也使我们的混凝土机械拥有了从研发到结构件等关键件生产,从装配到调试检验的独立制造体系;履带吊生产、调试基地的加快建设,将为快速抢占市场,作好了重要准备。徐工科技股份公司去年完成了在重庆和金山桥新厂区的投资,在祖国的大西南首次完成异地建厂,为徐工发展布下了一颗重要的棋子,迈出了战略性的一步;徐工科技股份公司新厂区使资源进一步整合,配套结构更加优化,一体化管理和核心制造能力更加突出的一项重点工程,新厂区将生产出有竞争力的、高水平的整机和零部件产品。徐工液压件公司投资3.4亿元的提高液压缸质量和能力技改项目,已进入工艺完善提高、产能逐步释放的关键阶段,一个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液压油缸生产基地正在兴起。

四、坚持以产品出口为导向的国际化战略,不断打造徐工国际知名品牌

随着中国市场的日益开放和国内机械制造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化成为企业发展做优做强的机遇。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在新的历史阶段,徐工集团提出了加快国际化经营、打造“徐工”国际知名品牌的发展思路。徐工经营班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急功近利、贪大求成,而着眼长远,全面谋划战略布局,遵循稳步前进、灵活应变的原则,通过艰苦努力,依靠新思路、新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在出口战略推动下,徐工下属各单位协调共进,集中资源,优化流程,加大投入,内部有15个企业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主导产品汽车起重机、压路机、装载机、平地机通过欧盟CE认证、美国SAE标准和俄罗斯Goast认证。徐工已在世界各地发展了近百家徐工代理商,为全球用户提供全方位营销和售后服务,确立了“用户发自内心满意的品牌服务”理念。通过一系列的努力,企业出口呈现快马加鞭的快速发展景象,继2005年公司产品出口在行业率先突破一亿美元之后,2006年首次突破2亿美元,达到2.48亿美元,2007年突破5亿美元,接连实现了翻番增长,出口额在国内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中东、中亚、澳洲等重点出口地区出口额均上亿美元。通过产品出口,锻炼了一批外向型人才队伍,增强了开拓国际市场的信心。徐工的产品越来越被国外市场所接受,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得到认可,出口的总量和批量都在快速提高,“徐工”品牌的影响力、认知度和美誉度在国际市场大幅提升。

徐工至今在国际市场仍保持了多项行业记录:产品首次代表中国登陆国际顶级工程机械博览会;在世界各地培育并发展了近百家经销代理商;产品出口国家和地区已达106个;产品批量出口到美国、德国、瑞典、澳大利亚等机械制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2007年仅欧洲市场的出口收入就接近5000万美元;汽车起重机、装载机、压路机、平地机、摊铺机五大产品出口额连续十几年保持行业首位……

五、坚持以人为本,特色企业文化建设有序推进,不断构建和谐企业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徐工集团党委从科学发展观出发,以“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为核心价值观,以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为中心,以各级领导班子和“四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廉洁徐工、和谐徐工建设为依托,使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生产经营有效融合,促进了徐工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公司多次荣获全国、江苏省和徐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获得全国厂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并蝉联全国机械行业文明单位和江苏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公司从抓干部队伍入手,坚持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党委中心组学习,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提高了各级班子的政治理论素质和驾驭全局工作的能力。在干部中大力倡导廉洁自律、艰苦奋斗的作风,以“忠诚信用、艰苦奋斗、尽职尽责、为人表率”为座右铭,制定下发并严格执行《徐工集团经营管理者行为规范》,在企业管理、物资采购、营销、废旧物资处理、应收账款、在建工程等关键环节,深化了效能监察工作。每年坚持开展以治理公车使用、通讯费用、招待费用、差旅费用等内容的“专项治理”活动。

公司以创新为动力,致力于培养“严格、踏实、上进、创新”的企业精神,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凝聚人心、增强合力的功能,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的创新,开展“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成果奖”、“忠诚、信用”主题教育活动,实施“五送”(送温暖、送真情、送救助、送清凉、送政策)工程,将职工急需解决的一些急难问题,公开承诺,集中力量予以解决。坚持把厂务公开作为新形势下依靠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加强群众监督的有效形式,通过职代会、民主评议、公告栏等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定期向职工公布,厂务公开职工综合满意率达到98.5%以上。2007年徐州市委组织部对徐工班子进行考评,经职工群众民主测评综合得分达到98.1分,2007年徐工集团荣获了江苏省和徐州市国有企业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称号。公司还获得全国厂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机械行业文明单位、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成果奖等荣誉称号。

作为国有大型企业,徐工集团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回报社会,热心支持社会公益事业,扶助弱势群体。企业拿出11万元在徐工丰县贫困乡建立了“徐工春蕾班”,资助50多名孤儿完成学业。2005年为徐州遭受龙卷风和冰雹袭击灾区募捐100万元,2006年徐工集团捐赠徐州慈善会1000万元。去年5月捐款25 万元为西部贫困山区建一所以“徐工希望小学”。公司每年都开展“一日捐”和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积极组织广大员工为贫困地区和灾区捐款捐物。2002年以来,徐工为各类社会公益事业捐款已达2300多万元,为灾区捐衣、物达14万余件。为表彰徐工对社会慈善事业的突出贡献,徐工被授予“徐州市慈善事业特殊贡献奖”和“江苏省慈善之星”称号,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徐工集团按照把徐工打造“成为一个极具国际竞争力、让国人为之骄傲的世界级企业”的企业愿景,制定了企业发展战略——“巩固和提高在工程机械行业的竞争优势,大力发展专用车和核心零部件”,提出了中、远期战略目标: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500亿元,进入世界工程机械前十名;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 1000亿元,进入世界工程机械前五名。徐工将围绕这一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深入转变经营理念,彻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尽早实现建设世界级企业目标而奋斗。

徐工集团发展的优势

徐工集团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快速发展,概括起来讲得益于四大优势。

一是集团优势。

徐工自成立以来,就制定了一条坚持以工程机械为核心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在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着力对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对资产科学重组,对产品统一规划发展,进而快速形成了规模经济。公司的主导产品在市场上享有盛誉,保持了很高的占有率,为国家的基础建设提供了大批优良的装备。凭借集团优势,徐工扩大了与国际大公司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了13家合资企业;凭借集团优势,我们的产品开始批量地进入国际市场,今年出口创汇预计达3000万美元,自营出口预计达2000万美元。

二是靠管理创新。

几年来,我们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完善和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不断更新管理观念,加强了集团战略管理,明确了集团和分子公司的管理职责,注重在管理方法上“大做文章”。集团坚持用工、用人和工资三项制度改革,狠抓质量、成本、财务三项基础管理,全面落实资产经营责任制,推行全员全过程预算计划管理制度,加强对经营过程的监督和控制,使国有资产不仅得到了有效的管理,而且更加优化和增值。通过强化人员分流、技能培训、比价采购和集中采购等内部约束机制,形成了严谨、透明、井然有序的运营秩序。我们大力推进管理信息化工程,对集团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流程再造,建立了营销服务、采购供应、财务管理等信息系统,提高了管理的自动化、科学化、高效化。大力推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将重大事项、七项治理、干部竞聘、人员分流、干部住房、集体合同、三金缴纳等企业发展的重点和员工关心的热点问题,全部实行厂务公开。实践证明,管理出竞争力,管理出效益。

三是靠技术创新。

徐工集团成立以来,牢牢抓住技术创新这条主线,以加大科技投入为突破口,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精心建设以国家级技术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开发体系,每年都有50多种国内领先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问世,并在较短时间内推向市场。目前,徐工集团已涌现出8家高新科技企业,有3000余名科研人员活跃在各个岗位。徐工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先后有8位博士后进站工作,并研究出多项领先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新成果,为徐工的科技创新搭建了一个新平台。目前,徐工产品有10%的品种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

四是靠人才战略。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徐工集团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良好的工作环境,适应市场的竞争激励机制,给各类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涌现出了一大批在行业内优秀的科技、管理、营销、制造的顶尖人才。徐工集团建立的人才成长机制、优化机制、培训机制,不仅是提高员工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更是徐工集团成为工程机械人才聚集地的吸铁石,是提升国际竞争力,赢得竞争优势的力量源泉。

中国经济

稳健增长,GDP2011年增速将达到9.5%

2010年12月27日,央行召开第四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会议报告中以为“2011年世界经济有看继续恢复增长,我国经济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从2008年四季度开始,央行就开始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直持续到2010年三季度。本次会议提出“认真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意味着“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彻底退出。“稳健”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显然就是“稳定价格总水平”。

2010年中国经济固然受到下半年世界经济复苏放缓的影响,但全年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预计2010年全年GDP增长将不低于10%。2011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动力,“三驾马车”中,消费将保持稳定增长,外部需求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投资仍将是保持经济增长的主导气力,预计全年GDP增长将达到9.5%。从GDP的季度增长态势看,2010年的高基数将使2011年一季度GDP增速有所回落,但从二季度开始将出现反弹,呈现逐步上升态势。通胀在稳健货币政策的调控下将高位回稳,预计全年CPI上涨3.8%,PPI上涨4.5%。截至2010年12月初,已有7个省(市、自治区)的“十二五”规划思路正式出炉,除了北京外,其他地方政府明确提出了经济增长目标,其中四川、黑龙江、广西等省份提出GDP总量要在5年翻番,上海、广东政府提出GDP年均增长8%的要求,西躲则提出年均经济增长12%以上。“十二五”期间地方政府投资有看进一步扩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清理有看在2011年初清理完毕,解除地方政府扩大投资的主要阻碍因素,2011年地方政府投资将加快增长。

房地产

2011年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

2010年1-11月全国63个主要城市土地成交金额为1.275万亿元,较2009年全年增长11%。根据2010年1-11月63个主要城市及历年年末已完成的土地出让情况,加之在调控背景下年末开发商资金链普遍紧张、资金本钱上升、囤地空间杠杆缩小等因素,预计2010年全年全国土地成交金额约为1.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

2010年11月底,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夸大:“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12月初,中心政府已决定2011年拟投资1.4万亿元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与2010年580万套相比,增长72.4%,新增的420万套住房中公租房占主要部分。根据2015年基本住房保障目标解决4700万户家庭住房题目以及沿海主要城市主要提供公租房的目标来看,未来5年全国保障性住房的年建设目标将不低于1000万套,每年建设规模不低于5亿m2。

短期来看,2011年1000万套的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模远超市场预期(政府原计划2011-2012年各建设500万套),这将对2011年的商品住宅市场构成较大冲击。2010年580万套保障性住房计划投资额为7800亿元,10月份到位7000亿元。2010年底100%投资完成,60%将竣工。580万套×50m2=2.9亿m2。2011年,1000万套×50m2=5亿m2,两年7.9亿m2。2011年5亿m2的建设规模相当于2007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各年全国住宅新开工面积的67.6%、60%、64%和42%。

政府利用有限的财政,主要采取贴息的方式支持市场主体和社会机构从贸易银行融资用于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收进用于偿还公租房贷款等。通过土地出让、社保基金、银行信贷、企业年金和保险资金等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政府通过财政贴息撬动社会资金参与的模式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未来5年中国保障房的建设将因此提速。也将有效地减轻保障房建设过分依靠土地财政。

预计2010年全年房地产的投资增速为31.5%。2011年商品房的投资在2010年大量新开工开释的商品住宅供给量和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压力下,商品房的投资规模将为3.8万亿元,加上1.4万亿元保障性住房的投资,预计2011年房地产的投资增速将放缓至10%,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和在建面积增速将分别为12.9%和18.9%。

长期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中国城市化率为46.6%,到2020年人口将达到14.31亿时(根据联合国的测算),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5%(中国官方猜测),城镇人口为7.8705亿人,按照人均居住面积30m2计算,到2020年城镇居住面积需要增加至236.12亿m2。相当于截至2009年177.5亿m2的1.33倍,即未来10年城市化带来的新增住宅需求是建面58.62亿m2,年新增刚性需求5.862亿m2。

水利建设

“十二五”期间有看代替“铁公机”

2010年12月21-22日,中心农村工作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心、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讨论稿)》。会议夸大,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而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的要求之一就是大兴水利基础。

由于政府过往数年在水利投资欠账较多,2010年以来粮食价格上涨速度较快、幅度较大、通胀预期加强,自然灾难频繁发生,确保粮食增长困难重重,加大水利建设力度,加快水利发展改革已成为政府不得不重视的大事、要事。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仍然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水利建设有看代替“铁公机”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中之重”,此次会议明确表示“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进步;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预计未来10年,年均水利投资额将达到4000亿~5000亿元,较“十一五”期间年均1174亿元的规模增长240%,投资主要向13个粮食主产区集中。

从“十一五”期间水利投资资金来源看,水利建设投资以预算内资金为主,而此次会议明确表示“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这将督促地方政府在农田水利建设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政策对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或超预期,从国务院决定到水利部、再到各省市相关“十二五”规划以及中心一号文件都将有专门内容夸大增加水利投资,资金来源也将以多种方式筹集,以确保“大兴水利”顺利进行,大规模水利投资将于2011年启动。

铁路投资

继续维持高位增长

2020年前高铁发展的规划,包含三部分,一是以“四纵四横”为主的客运专线,“四纵”主要包括京沪线、京哈线、京广线以及杭甬深线。“四横”主要包括杭长昆线、青太线、宁汉蓉线、徐兰线。二是一些横跨区域的高铁建设。三是城际间轨道交通建设。其中2011年竣工里程为4656km,总投资额度为5456亿元;2012年竣工里程为4675km,总投资额度为5203亿元;2013年竣工里程为4876km,总投资额度为6450亿元;2014年竣工里程为9929km,总投资额度为10578亿元。2011-2014年为我国高铁竣工高峰期,其中2011年和2014年竣工里程均会较上年有大幅的增长。

上述项目是已开工的在建项目,但地方政府对铁路投资的热情似乎仍在膨胀。目前铁路规划发展的新情况是,过往预备在“十三五”动工的铁路要在“十二五”进行,2020年之后的项目,要提前研究、尽早动工。从近期地方政府报出的数字来看,如浙江提出2020年达到3085km,河南为8000km,江西为6000km,江苏为3700km,都为目前里程一倍以上。新疆目前只有3000多km,提出2020年达到12000km,在目前的基础上增长3倍。

截至2010年10月底,我国高铁的总营运里程为7431km,2011-2014年期间竣工的客运专线达17352km,预计2015年我国高铁营运总里程就会超过2008年铁路网规划(调整)所规划的1.6万km。可提前5年实现原有的2020年规划目标。

高铁总投资中基建部分占40%~60%,2011年高铁竣工里程4656km,基建投资额度2580亿~3870亿元;2012年高铁竣工里程4675km,基建投资额度4231.2亿~6346.8亿元,这将持续刺激各种工程机械设备的需求。

煤炭

行业集中度不断进步,小煤矿整合进行时

国家规划“十二五”期末形成10个亿吨级、10个5000万吨级煤炭企业以及60处1000万吨级煤矿,并鼓励跨地区、跨行业和跨所有制吞并重组,预计在政策推动下行业集中度将大幅进步。以大型企业为主体的整合战略将增强国家对煤炭供给的控制能力,而新基地包括内蒙古、陕西、宁夏和新疆等均以大型企业和大型现代化煤矿开发为主。2011年和2012年煤炭产量的增量仍将主要来自“三西”地区,尽大部分需要对外输送。预计2011年全国煤炭产量将增加1.8亿t左右。

各地小煤矿整合继续推进,行业将呈现供给偏紧的格式。在政府推动下,山西、河南、云贵、黑龙江等产煤大省将陆续进行小煤矿整合。这些小煤矿中除少部分复产外,大多数仍处于停产或技改状态。

山西小煤矿几乎全部签订了接管协议,但完成实质性接管的不到一半。主要由于重组主体难以一次性支付大笔补偿价款,导致小矿主不愿意移交矿山。即使是已接管的煤矿技改也需要大量资金,对整合主体也是较大的考验。一般来说,煤矿技改需要1.5~2年左右的时间,因此2011年产能开释较为有限,预计2012年全部完成技改并投产,全面开释产能要等到2013年。加上平朔东露天矿、兴县斜沟矿、长治高河矿及阳煤寺家庄矿等大型矿井投产,未来两年山西煤炭产量将分别增加5100万t和4500万t左右。内蒙古、陕西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但受到运输条件的制约,产量增速将有所放缓。

河南地区的大多数煤矿并未进行实质性整合。整合主体与小煤矿主签订的协议大多无实质性内容,重组双方仍在谈判中。一些整合的煤矿也并非真正整合,而是由小煤矿向重组主体缴纳安全风险抵押金、安全整改资金和治理费等,生产治理仍由小煤矿负责。受到整合的影响,2010年前10个月河南生产原煤1.45亿t,同比下降5.4%。

贵州30万t以下煤矿共1431个,政府计划2010年底前封闭其中419个,涉及产能约3000万t,占2010年贵州煤炭总产量的20%左右。

新能源

核能风能产业方兴未艾

截至2010年9月,中国核电累计装机容量近1000万kW,中国的在建核电装机容量在全球在建核电装机容量中占比超过40%,且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核电发展规划。2007年《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了2020年前核电总装机4000万kW的目标,然而这一目标很可能在“十二五”期间提前完成。“十二五”新能源规划上调核电规划的可能性非常大,乐观估计将2020年核电总装机目标上调至7000万~8000万kW,是目前装机容量的7~8倍。

假设核电建设本钱为1.2万元/kW,核电站的建设本钱中50%是设备及燃料本钱,“十二五”期间核电新增装机有看达到3000万kW,未来10年我国在核电设备方面的投资额将达到约4500亿元。

研究表明,中国风能利用的潜力巨大,陆地和海上风能的可开发装机总容量达到大约7亿~12亿kW。其他最新评估报告提出的数据甚至可达25亿kW以上。比较研究现有的五大风电强国,中国的风力资源量接近于美国,大大超过印度、德国和西班牙。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所做的“超前情景”分析,预计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将会在2015年达到1.3亿kW,2020年达到2.5亿kW,2030年超过5亿kW。也就是说未来10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是目前风电装机容量的10倍左右。

钢铁

铁矿石价格将维持高位钢价将平稳上涨

2010年年末,三大矿山纷纷公告新产能投放延期,预计2011年新增矿石量9000万t,远低于之前1.3亿t的预期。由此看来,在需求不出现大幅度下滑的条件下,另外考虑到资源型国家的汇率升值以及全球充裕的活动性,铁矿石价格将维持高位继续上涨,预计2011年均价涨幅约10%。

而在本钱的压力之下,钢铁企业纷纷向上游进军,在海外投资开发矿山或在国内勘探发掘铁矿资源。在钢铁行业“十二五”规划中,要求钢铁企业海外权益矿规模达到铁矿石进口量的40%。

据统计,2010年新建成产能4940万t,其中半数以上在年底建成,将在2011年形成产量;2011年预计新建产能3600万t。考虑到淘汰落后的影响(2010-2011年各完成1000万t落后产能淘汰),截至2010年底建成产能约7.5亿t,2011年底预计建成产能达到7.77亿t。产量增长6%,产能利用率略有提升,预计2011年全国粗钢产量6.65亿t。

预计2011年钢价仍将是上涨趋势,而且很大程度上将是平稳上涨的趋势。淘汰落后产能使得钢铁行业过剩局面明显好转,2010年下半年以来钢材价格已上涨20%左右,预计2011年钢材价格还将上涨8%~10%。

而占到工程机械产品本钱的重要一块的中厚板的价格上涨也将较为平稳,工程机械行业的整机制造商和零部件制造商可以通过规模效应、锁定关键零部件进口价格、进步关键零部件自制比例及提价等途径抵消钢价上涨压力,2011年众企业的毛利率可能还有上升的空间。

不断加大的政策性扶持

将有力促进工程机械行业发展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中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达15%。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左右,由此可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明显提速。而高端装备制造业则是战略性新型产业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协会透露,到2015年,高端装备制造将占到整个国内工程机械行业产能的20%。

我国工程机械产品多数都是贸易顺差,而基础零部件则更多的是贸易逆差,高端产品零部件的进口依靠降低了我国机械产品的赢利能力,制约了国内工程机械整机的发展。某些子行业,规模以上工程机械企业生产的主导产品中,零部件等进口本钱约占制造本钱的40%以上,而对于部分出口企业,购买国外零部件的本钱则约占到出口价格的30%。

为了进步我国基础零部件企业的竞争力,2010年10月27日,工信部印发了《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振兴实施方案》,计划通过3年努力,使得我国重大装备基础零部件配套能力进步到70%以上。鼓励企业跨行业、跨所有制吞并重组,努力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企业团体。未来几年我国基础零部件行业在政策推动、主机带动的协力作用下,有看迎来快速发展机遇期,其中从政策着力点以及下游发展配套角度看,目前依靠进口配套的挖掘机等工程机械产品的液压件、缸、泵、阀、减速机和马达总成等,都有看得到突破。这些配套件几乎多数被国外品牌所占领,替换空间非常大。面对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国内主机企业开始筹建自己的液压元件生产基地,徐工、中联重科、三一、柳工、常林、潍柴、玉柴和上柴等企业都加大了零部件的投资,而原有的一批液压件企业如枫阳液压、贵州力源、宁波赛克思、江苏瑞隆及大港意宁等,依靠原有技术的积累和提升,也将会有不错表现。基础零部件相关产品应用领域众多,在下游行业高速发展的带动下,基础零部件行业的市场规模有看延续高速增长态势,年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40%左右。

新的征途

2010年国内工程机械行业销售收进达到了4000亿元。2011年各厂商都以更积极的举措来备战新的可能的更大的机遇。部分挖掘机制造商正在计划2011年年初进步价格,从价格进步幅度来看,热销机型进步的幅度大约在2%左右,而个别装载机企业已经上调了产品价格。

与此同时,很多制造商也在谋求转型,当前产品结构和国家固定资产投资高度相关,潜伏风险较大。从企业业务转型的方向来看,传统的推土机和装载机企业积极预备进进混凝土机械和挖掘机领域,而个别混凝土机械和挖掘机企业也在调研农机、环卫设备和海洋工程机械等其他机械产品市场。

据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市场调研中心透露,守旧地预计2011年工程机械行业销售收进增速为20%左右,利润增速在20%~30%左右,行业利润增速高于营业收进增速。在主要细分行业中,挖掘机行业销售量增速为25%左右,国产挖掘机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增加;汽车起重机销售量增速预计超过20%,装载机和混凝土机械销售量增速预计超过10%,叉车需求保持稳定,预计产销增速在30%以上。而预计国际工程机械市场2011年将温顺复苏,到2012年以后有看强劲复苏。

到2015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销售收进将达到9000亿元。在整机利润逐渐微薄和新增需求趋缓的背景下,工程机械行业竞争已从产品制造竞争转向价值链增值的竞争,从价值链上的装配制造环节向融资租赁、再制造、配件供给、维修、二手设备销售和物流等服务领域转移。